第201章 碰撞(1/2)
第201章碰撞
“……扩品类和物流这两件事我们不是今年才想通,实际上基本上在07年底、08年初,我们就想好了,而且我们算是想得比较清楚,内部也经过多轮的讨论,扩品类是为了降低平均获客成本,投物流是为了保障用户体验。
而且既然想清楚了,我们就会坚决的投入,暂时的困难确实存在,但这并不是因为公司的经营出现失误或决策层的判断错误,更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去年底发生的金融危机。
重投入期迭加金融危机,这么说虽然有自我狡辩的嫌疑,但事实确实是如此。好在去年底最危险的情况已经过去,现金流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。”
办公室里,刘总作为一方坐在一边,陆长歌和许慧雅作为另一方坐在他们对面。
陆长歌本来以为许慧雅是单骑闯关,没想到她的人和她分开走,在他们到了不久之后就陆陆续续进来了,拢共四人。
他们都属于钛科资本,也都围绕着许慧雅这个总经理工作。
陆长歌是被拉过来接受洗脑的,虽然他已经在心里拒绝了,而且还故意找个边上的位置坐着,努力的当个小透明。
许慧雅则不放过他,对着刘总说:“今天我把一个合作伙伴也带来了,这也是公司的要求,关于物流这一块,你们两家公司有截然相反的看法,陆总,你给我们交流交流”
她大概还不知道,陆长歌已经和眼前这位老板有过简单的接触,不过这个场合也没必要讲出来了。
而刘总对于陆长歌的到来似乎也不反感。
成功人士其实比小人物更不容易情绪化,他们更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,反倒是知识越浅薄、认知能力越差的人对于完全相反观点的接受度很差。
所谓无知者无畏就是这样了。
陆长歌也知道许慧雅实际上是介绍他们认识,从资本方的角度来说,投资了同类型的企业可以做很多事,比如说推动双方进行资源整合。
“许总,关于是否需要自建物流这一点,我首先有一个鲜明的态度和观点,就是我认为两种路径都有成功的可能。商业经营中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,只有与自身基因匹配的选择。
露芒公司坚决不碰物流的原因,根本上还是和自身的基因相关联,因为我们是一家以小件、低价商品为主的平台服装品牌,而京东是以3c数码等高客单价、标准化商品起家的。
什么意思呢
就是小偷有一百个理由去偷京东的货,但找不出一个理由去偷露芒的货。”
“哈哈哈。”这个例子举的、又极端又很突然,对面京东一排高管全都笑了。
“所以我们对于配送安全要求低,货物丢了、坏了,了不起就再发一件,但是刘总不可以。还有,客单价高了以后,消费者对于物流时效的敏感度会提升,这个很好理解,大部分普通人不会天天几千块消费,所以下决心了一次,那么他就会期待尽早拿到商品。这是两个有区别的地方。再有,自建物流的成本高,初期需要不断地资本投入……”
如果陆长歌记忆没有出错的话,京东公司2009年融的钱,实际上到年底也就完了。
这几年背负着亏本的质疑,他们活得可是不容易。
“投入大对于客单价高、毛利率高的公司来说还算可以接受,至少他有一个有想象力的未来摆着去说服投资人,可对于露芒来说,我们单件商品的利润率很低,可能许总相信我,但资本是无情的,我觉得大多数资本不会相信卖一件衣服赚几块钱的公司,有能力背负着那么重的资产活下去。
相比较而言,我在这个阶段把物流这个包袱通过第三方合作的模式转移出去,不仅仅从融资角度,从经营角度来说也是更好的。”
陆长歌分享的内容几乎没什么行业内的‘黑话’,各种术语也很少,但所讲的道理是很浅显易懂的。
越是如此,就代表他对这件事讲得越清楚。
而当他们两位都说的很有道理的时候,就很考验许慧雅的判断能力了。
所以她又追问,“刘总,如果你是陆总这个角色,物流你干不干”
这老小子看起来憨厚,实际上极度聪明,竟说:“我干。”
陆长歌能说什么大佬就是大佬
“为什么你认为刚刚陆总说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吗”
“当然不是,他分析的问题很深刻,但可能我胆子相对大一点,也拼一点。说到底,舍弃了这个环节,就是舍弃了一部分的用户体验,我依然觉得用户体验要做到极致。极致了,就创造了价值。而我坚信,只要一家企业创造了价值,市场和消费者就会给予回报。”
许慧雅应该是挺满意的,她点了点头,然后转过头问陆长歌,“陆总,你呢你是刘总这个位置,你干吗”
现在不是抬杠的时候,陆长歌还是说了真话,“我干。”
“哈哈哈。”
“理由呢和刘总说的用户体验一样吗”
陆长歌摇头,“不太一样。许总,京东如果自建物流,那和外面的第三方物流是完全不一样的经营思路。你想一下,一个是商品搬运的越少越好,一个是搬运的越多越好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