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5章 建砖厂(2/2)
等秦风离开后,叶潇男第一时间又回到了研发中心——他要倒腾些“小玩意儿”:测温锥、卡坯尺,还有“观火镜”,这些都是烧砖时用到的东西。
测温锥,卡坯尺就不用说了,那所谓“观火镜”,跟单筒望远镜差不多,镜片是用墨水晶磨的,透过它看窑火能分辨温度。
镜筒上刻着“青白焰-微黄焰-亮黄焰”的刻度,能轻易判断火候——这都是后世的宝贵经验,对叶潇男而言,做这些小玩意根本不在话下。
趁着秦风找合适场地的工夫,叶潇男先把这些工具做了出来,这样就能帮他完成第一批砖的生产,此后,后续事宜就不用太过操心。
时间一晃七天过去,红星研发中心,叶潇男面前摆着整整齐齐的一排小零件。
他先拿起观火镜,试着往车间的炉子方向瞄了眼——原本橙红的火焰,在镜中竟显出清晰的青蓝色。
“成了!有这宝贝,烧出的砖保准比城墙砖还硬实!”叶潇男喜不自胜。
随后他带着工具来到秦家村,找到秦峰。
经过七天忙碌,秦风已选好场地,并且挖好了窑洞,甚至说一次就直接成功了。
虽然有不少瑕疵,但这对第一次烧砖而言那已经可以说是奇迹了,这几天秦峰也是一直在不断熟悉烧砖的过程。
这不,叶潇男来的时候他这边正跟几个秦家村的村民们一起烧着砖呢。
“妹...叶厂长,您来了。”秦峰见到叶潇男,连忙走了过来,其他人也纷纷打起招呼。
叶潇男没有客套,蹲在窑洞前,直接用观火镜仔细观察窑内火焰颜色,见火苗正泛着均匀的亮黄色,转头对秦峰道:“火候够了,该封窑洇水了。”
秦峰闻言一惊,然后连忙带工人往窑顶浇水,蒸汽裹着土腥味腾起时,他忽然想起什么:“厂长,咱这砖厂……要不要跟上头?”
叶潇男点点头,这事是肯定的。
眼下是1959年底,正处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,任何集体产业都得走组织程序,所谓的程序,大部分就情况下指的就是公社。
公社全称人民公社,是农村基层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,实行“政社合一”。
不过并不是每个村子都有公社,人民公社是区域性的行政经济单位,规模通常由多个自然村联合组成(一个公社下辖若干生产大队,大队再下辖生产队)。
例如一个公社可能包含10-20个村子,每个村子对应一个生产队或生产大队。
村子是公社的基层单元,但公社并非“每个村子都有”,而是多个村子共同隶属于一个公社。
只不过在叶潇男红星养猪场的“威力”加持下,如今西城区的公社基本形同虚设——公社里全是受叶潇男恩惠的人。
就拿建砖厂这事来说,只要他打个招呼,对方连想都不想就会批,走个过场而已。
但叶潇男做事向来滴水不漏:红叶饲料厂和红叶化肥厂除了在公社报备,他还特意去农业部备案。
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,后续几年如果有人在这种事情上做文章,也是麻烦的很。
所以现在的情况是,红叶饲料厂和红叶化肥厂,这两个厂子全都成了农业部直管的“正规军”,甚至有农业部下发的正式编制。
作为时代特色,这两个厂子的大部分收入农业部有权调配。
这种统一管理虽看似规范,却打击了个人积极性,毕竟干多干少都是死工资,这也是后来许多国企和工厂难以为继的原因。
好在农业部对红叶饲料厂和化肥厂的经济干预不多,只要求收入可用于西城建设,无需额外报备,这也算给叶潇男开了绿灯。
至于砖厂,它不属于农业部,而归工业部管,需要申请批文,但好消息是,工业部也算叶潇男的“娘家人”。
叶潇男人是上午踏入工业部大楼的,中午在机关食堂匆匆扒了两口饭,下午便攥着批文从楼里出来,两个字,顺利。
出来后的叶潇男迫不及待地往秦家村赶。
砖厂于他而言何止是经济来源,这分明是插进西城建设棋盘的一枚关键棋子!
若说红星养猪场是眼下现金流的“主动脉”,那砖厂便是撑起基建骨架的“脊梁骨”——往后盖厂房、修道路、起民居,哪样离得开砖石?
赶到窑厂时,秦峰正领着几个工人在空地上筛黏土。
“批文下来了!”叶潇男扬了扬手里的纸,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,“从今天起,咱这砖厂算是‘正规军’了!”
工人们围上来,粗糙的手掌传看着文件,有人小声嘀咕:“这红头文件上的字,比俺们家春联还周正。”
秦峰摸了摸后颈的汗,忽然指着不远处的土坡小声道:“妹夫,我瞅着那片地背风向阳,要不把窑址定那儿?趁天冷前把窑体砌起来,下雪就不耽误出砖了。”
叶潇男顺着他的手指望去,只见黄褐色的黏土层层叠叠堆成小丘,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土,用拇指碾开——黏性足,杂质少,正是烧砖的好料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