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想试探,直接抢你的台词(1/2)
随着袁家势力退出并州,王通的战略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并开始对军事民政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整和疏理。
军事方面。
为了显示自己对张合的信任,王通任命张合为太原郡太守,井陉的土门关由出自黑山黄巾的杨凤驻守,苇泽关由张百骑驻守。
其它将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。
其中张燕被任命为雁门郡太守;李宗依旧为西河郡太守,华锋被任命为上党郡太守,牛金被任命为上郡太守,晏明则负责驻守龟兹城;徐晃和高顺驻于太原城,统率并训练主力军队;王越的“虎贲营”也在太原进行训练。
王通的州牧亲兵营扩充至3000人,由典韦任统领,华雷任副统领。
……
民政方面。
王通又得到了几个人才。
首先是王允的儿子王景和王定。
这两人因为王通对王允的劝导而得以活命,对王通感恩戴德。
而且还是王通的本家,因此,在给王通送了400个鸡蛋之后,又主动向王通求官。虽然,他老爸才死没多久,还在孝服期间。
但是,王景声称他老爸跳城前曾留有遗书,让他兄弟俩不要守孝,早点投入王通帐下出仕,以报“救蛋”之恩。
父命难违,所以,就“夺情”出仕。
这两人都是颇有才干之人,不仅有文才,也还有一些武艺。
王家子弟,向来文武兼修,英才辈出。
史载,王氏源自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血脉,秦汉时期,王翦、王贲父子助秦王灭六国而名垂青史,后来,王离的子孙中有一分支迁至琅琊,更是盛极一时。
仅琅琊这一分支,自魏晋至明清的一千七百多年中,就出过92位宰相,36位皇后、36位驸马、600余位名臣名将,被称之为“华夏首望”。
(备注:姓王的家门,在这里吱一声,再帮忙点一下打赏,哈哈。)
……
其实王允和他的几个儿子都很不错,王允年轻时出任地方太守,带兵征讨过黄巾,随张温出征西凉平叛,立下过不少战功,后来更是成为群臣之首。
其长子王盖年仅二十便出仕朝廷担任侍中,只因死得早而名声不显。其孙子王凌在后来也是名声极响,只是没有斗得过司马懿。
王允的次子王景和三子王定,原本历史上因死得早而不曾出仕显名。现在主动投靠王通,在经过王通考察之后,觉得两人都是干练之才。
于是,王通任命王景为州牧椽属(秘书),任命王定为太原郡的郡丞。
……
出于对王通的感恩,王景王定兄弟不仅主动向王通求官出仕,还将王通带去太原王氏宗祠。将王通介绍给王氏一族的长老,并为王通续上族谱。
族老们又为王通举荐了不少族中人才,这些人经过考核之后,被王通安排在各个郡县担任基层官吏。
天下王氏出太原。
并州太原是王姓聚居之地,其家族势力不可小觑。在这个重视家族血脉的社会,家族的力量无疑是非常巨大的。
有了王氏宗族的相助,王通在并州的根基就会稳固很多。
……
(附录图片:并州太原王氏宗祠。)
……
除了得到王景、王定及王氏家族中的不少人才之外,王通的老丈人蔡邕,也为王通找来了一位大才。
这位大才,便是顾雍。
顾雍是蔡邕的学生,也是蔡邕最得意的弟子。
灵帝年间,蔡邕因得罪宦官而避祸江东达13年之久。当时就住在顾雍家的隔壁。顾雍自幼丧父,其母亲待蔡邕甚好,亲切地称呼蔡邕为“隔壁老蔡”。
蔡邕心存感激,便收了顾雍为徒并给予悉心教导。
顾雍从小天赋极佳,才思敏捷,心思沉静,深得蔡邕的喜爱。蔡邕对顾雍,就如同对亲儿子一般。不仅将自己的学识倾心相授,还将自己原名“雍”字赠送给了这位弟子。
并为顾雍取字“元叹”,元者为首,叹为观止。元叹二字,即指顾雍的才华。出类拔萃,首屈一指,让人叹为观止。
在原本的历史上,顾雍在20岁时便出任合肥县令,并且政绩斐然。后来成为孙权的东吴重臣,担任吴国丞相达19年之久。
论其内政才能,不输荀彧和诸葛亮。
在这个时空,由于蔡邕没有死于长安,而是担任了王通的州牧别驾,便主动写信给顾雍。
也不是让他来当官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